――记南开大学第四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颁奖典礼
(学生记者 林红)12月29日下午两点,距离活动开幕还有一小时,工作人员紧张而有序的忙碌着,观众席上落座的人也逐渐增多。响彻会场的音乐如同滴滴答答前进着的秒表,诉说着这场历时两个多月的评选活动,正一步一步的靠近最终结果。
三点,颁奖典礼在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厅正式拉开帷幕。此时,嘉宾、获奖老师和颁奖学生代表业已到场,整个会场座无虚席,甚至过道上也都站满了人。偌大的多功能厅,此刻竟显得略微单薄。又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良师益友”的评选自始至终都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至于它的盛况,主持人这样说道:
“南开大学第四届‘良师益友’评选活动自10月24日始,历时两个多月,近4千名学生参与投票,选票共计4万多张。经院内学生提名、组委会资格审查,共有来自文学院等29个学院(中心、所)的368位研究生导师、32位管理教师被分别推选为‘良师益友’优秀研究生管理教师候选人。经学院初评,51名研究生导师进入11月1日至7日的复评阶段。有3711名研究生参与复评,共投出选票40446张。”
无疑,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是饱含着敬师爱师之情的学生们的心意写照。
VCR: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伴随着悦耳动听的音乐,大屏幕上播放起预先制作好的VCR,流动的画面里闪过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身影。不禁让我们心生疑惑,这些就是活跃在校园里,几乎踏遍了每个角落,又奔波在办公室、教室、学生宿舍和活动现场的人么?
“他们身上充满了热情,幽默,活力与睿智。”
“他们用创新,勤奋,严谨诠释着坚定的责任与执着。”
“他们是――优秀管理教师!”
对,他们就是优秀管理教师!
当学生们手捧奖杯和鲜花,与他们热情相拥的时候,我们的耳边依然萦绕着VCR里他们所说的话:
“我觉得我得这个奖之后,最大的感想就是我感受到了同学们对我的期待,虽然说是对过去一年、两年,可能是更长时间的一种工作的肯定,但是更多的,我相信应该是作为期待,因为他们希望我能工作的更好、更加出色。”
“能得到这个奖很开心,也是同学们对我工作的认可,也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为同学们服务,带给同学们更好、更开阔的成长空间。”
“得到这个奖,非常的高兴也非常的荣幸,希望这个奖励能激励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
“作为辅导员,我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理解、陪伴和支持,我始终用这三个词来概括我的工作。”
“我得感激我可爱的学生们,从心里感觉我做了这么多的工作,我觉得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像我们这样的辅导员有很多很多,所以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些幸运人物、幸运儿。能够拿到这个奖很高兴,也很感谢,这是学生们对我的工作的一种认可。”
“我觉得给每一位研究生一个温暖的关怀,让他们在南开环科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我觉得这就是对于我工作最大的意义。”
一席席暖人心脾的话语,无不彰显着他们是如此和蔼可亲的一群人,我们怎么能忘记呢?他们是老师却又如同朋友,有谆谆教导,亦不乏能够促膝长谈。于是,便注定了这是一生一世的亦师亦友情。
答人人墙:在南开,我只吃一道菜
人人墙是这次活动的一个亮点,让我们有机会从不同的面来了解我们的老师。安排在“良师益友”奖颁发之后。每个同学想问的问题以及想说的话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传达给主持人。
“南炳文先生,最近非常流行穿越类电视剧,如果让您穿越您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呢?”
“艾跃进老师,您的‘听艾老师讲座’被列为南开学子在校期间100件必做事中的第三件,您能透露一下在学校这么受欢迎的秘诀吗?”
“史广顺老师,我是历史学院的学生,很好奇您作为理工科的老师,为什么会对辩论和历史这么情有独钟?”
“朱坦老师,您平日里不仅关注环保问题,还经常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同学,您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呢?”
“何青老师,你每次上完课后都会跟老师鞠躬,一般都是学生向老师鞠躬,您为什要向学生鞠躬呢?”
“周晓苏老师,私底下我们都称您‘小苏姐’,您知道吗?听到后您有什么感想?”
“田利辉老师,常碰到您在二食堂吃饭,您最喜欢吃食堂的哪些饭菜呢?”
同学们问了很多有趣的问题,而我们的老师也都耐心的一一作了解答。这其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走下三尺讲台的我们的老师,原来在生活中有着活泼幽默的另一面。比如南炳文先生在回答“穿越”问题时,说起他所理解的“穿越”即“穿过去”,“可以穿过大洋,穿过地球,穿过天空,都可以”。但是在回答穿到哪个朝代时,南先生却说“咱们现实挺好的呀”。在主持人换到说是哪个朝代给予我们的启示更多一些,并一再强调假如所有人都可以穿越的情况,南先生才说“那就穿到明代吧”,“明代是我最心爱的,所以我会到那里去”。这一问一答之间,南先生的严谨治学的风格无处不显,同时,亦足以展现南先生单纯可爱的一面。
另外,其他几位老师的回答也都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如艾跃进老师说的“教师是对象性的存在,没有学生的存在,也就没有老师”;史广顺老师,“我在南开大学从94年到今天共17年,这17年,我一直在感受着南开大学作为一所真正的大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朱坦老师,“我想人生想得到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快乐,多一点爱心来助人,也是一种快乐”;李志辉老师,“只要学生需要,我一定尽全力来帮助同学们”;何青老师,“我觉得讲台就是舞台。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角儿,下台后都会对观众鞠躬,老师也是”;周晓苏老师,“我觉得是我跟学生之间没有年龄差距,没有代沟,所以才叫我‘小苏’姐”。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回答的共通之处:这些可敬可爱的先生们,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却依然能够做到虚怀若谷、礼贤学生。其真心、真情、真意,无不指向着我们的学生。让我们不禁再次好奇,是什么样的水土孕育出了这样一批优秀的大师级的人物?或许,我们可以到田利辉老师对“人人墙”的回答中去寻找端倪。
关于吃哪道菜的问题,田老师回答说,“来到这里,每天到二食堂、三食堂吃饭,你问我吃哪道菜,我说呐,我只吃一道菜――那就是同学们和巍巍南开给予我的精神食粮。来到南开,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学校,和我们一群可爱的学生在一起,我们没有理由不艰苦奋斗,没有理由不保持良好的心态,没有理由不让我们的学校再重新回到世界一流学校的地位。”
访谈:我只是教书教了很多年
颁奖典礼至此,已接近尾声,这是最后一个环节,由同是“良师益友”的获得者史广顺老师对叶嘉莹和龙以明两位先生进行简短的访问。史老师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他那条“婚礼上系的领带”。
史老师首先抛给了龙先生一个比较轻松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是关于龙先生的头发的问题。见过龙先生的人,都会不自觉的联想到“鹤发童颜”这个词,相比之下,任何其他的词都要显得略微逊色。或许,“精神矍铄”大抵可以差强人意,但是表达仍旧不鲜明。
“龙先生,我不知道您是否了解。我们很多南开的人都说,龙先生不仅是数学大师,他自己亲身实践了一句话,不相信的人,见到了龙先生的就都信了,这句话叫做‘鹤发童颜’。那么,大家提到龙先生首先是这一头白发。所以有个同学就托我问您一个问题,说‘史老师你一定要问’,这个问题就是――龙先生您这一头白发是天然的还是自己染得?”
“关于这个头发的问题呢,实际上,我是白头发,但是一染就过敏,所以没办法染。曾经染过,脑袋都肿了,后来就不敢染了。”
“那我可以骄傲的跟这位同学说,我们龙先生那是纯天然的有机白发。”
在这种轻松的访谈氛围下,史老师间或的向叶先生和龙先生抛出问题。从中我们领略到了两位先生的人格魅力。正如颁奖词所言,叶先生“将诗词融入己身,昭昭赤子之心令人动容”;龙先生“将数学之美演绎,白发如霜更添魅力万重”。访谈中,叶先生一直在强调其实自己“只是喜爱教书”。叶先生说自己“教书教了很多年,教了67年”,“在南开32年”。 今天虽然很感谢得到“良师益友”这个奖项,但是这么多年,她只是“很本能的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没想过什么良师益友――因为,叶先生说她除了担负该负的责任外,剩余的时间都花在了古典诗词上。所以,叶先生说她很感谢南开大学在她人生暮年之际仍然给她机会来教书,教她所喜爱的古典诗词。这样的叶先生,不能不让我们感动。叶先生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来践行着对诗词的信仰和喜爱,或者说,古典诗词的世界同叶先生的生命世界已然分不开。亦无怪乎,南开大学会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我们想去领略何谓气质,只要去聆听一次叶先生的诗歌吟诵会。
叶先生的这种气质,或许就是因为她的“不计较”,对每个人一视同仁,认为“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不管是门卫,还是物业阿姨,叶先生都始终保持着这种和蔼的心灵。“我最喜爱古典诗词”――或许,这就是所有成就的滥觞吧。除了所喜爱的之外,其他一切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也正像龙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个大问题”,其实,龙先生所强调的与叶先生一样。都是要弄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值得花一生”去探究的,并对自身有意义、对国家有贡献的“大问题”。
最后,叶先生现场吟诵七绝诗和《浣溪沙》词各一首。在柔和的灯光照耀下,叶先生语调婉转,满是抑扬顿挫的韵味。我们分不清到底哪个是先生的世界,哪个是诗词的世界。而那一刹,世界仿佛静止,独存先生的吟唱之声。
(编辑:相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