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聂际慈)2012年11月29日,周四,清晨。英语教师谢扬帆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匆匆吃过早饭后前往高二(12)班,该班该日的早读由她负责。
与此同时,学校办公室干事杨刚毅打开办公室门,准备好这一日的签到表。再几分钟,学校行政人员就要来每日的签到。
这一天,很普通。
不过对于包括杨刚毅、谢扬帆在内的15人,作为南开大学与新疆阿勒泰地区二中对口支援的第10年,第14届,第101至115人次而言,这一天,是他们开始支教的整4个月。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南开大学第14届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14届支教团)
支教,一份坚持
这一天,距离这个团队成立,已是一年一月有余。
自14届支教团成立伊始,每名团员便牢记住“团队、制度、纪律”这几个概念。定时例会、定时值班、定时锻炼成为了每人每日的生活。
14届支教团的15名成员均为2012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毕业季,少了觥筹交错,少了毕业旅行,少了夏的颜色。他们的毕业季选择了讲台,选择了奉献。
高中课改,教材更新,面对与他们高考时截然不同的学情。14届支教团尽力筹措新教材,熟悉新教材,并在每周安排成员试讲,全团观摩点评。以期发现并诊断问题,及时更正。
14届支教团联系了天津市一所外来务工子弟小学开展支教服务。在每周定时的大班教学与单独辅导过程中,团员了解了学生心理,培养着教师的爱心与耐心。
上讲台是一关,重点要过心理这道坎。为更快进入教师角色,2012年5月, 14届支教团于天津育红中学进行实习,进一步了解高中学情与教师常规。实习过程中,每名支教人从备课学起,直至上台面对与支教地相同的高中学生进行授课,并获好评。
此间,正是毕业最忙碌的时候,论文答辩、毕业手续、毕业旅行、工作交接、离愁别绪都是支教人要面对的问题,但实习期间,支教人摒弃一切干扰,全身心投入“实战演习”中。
“必须要全身心投入,积累经验、惩前毖后,不能耽误了学生。”支教人说。
2012年7月25日,14届支教团出征,7月29日抵达支教地阿勒泰地区二中。
此时学校处于假期,仅有部分班级补课,其中并无支教团执教班级。来到阿勒泰翌日,14届支教团仍按时来到学校,在资料室借阅教辅资料后于学校阅览室开展集体学习与备课。
“这一届支教团劲头很足。”地区二中校领导表示。
四个月后,阿勒泰已由金城换装雪国,支教人依旧保持本色。支教人办公室的灯总是早早亮起,最后一个熄灭。
“老师这个职业虽然比较辛苦,但是每天是充实的;和学生在一起,心是年轻的。我在充实而有意义的日子里不断追随自己真正的梦想和年轻的心灵。”支教人如是说。
支教,一项荣誉
当14届支教团15人从南开大学2012届3000余名本科毕业生中选拔,明确团队将代表学校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使命。荣誉已经成为这个团队贯穿始终的品格。
支教人的第一身份是一名人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教育是支教人的第一课。“什么是教师,怎样成为好教师”成为了支教人必须考虑的第一个问题。
教研、考试、反思,月月如此。
听课、备课、讲课,日复一日。
传道、授业、解惑,时时不辍。
支教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支教团主司高一平行班教学,阿勒泰地区二中班级按入学成绩由高到低分为奥赛班、实验班、平行班。平行班生源入学成绩往往并不理想。但在十余周常规教学与三次考试后,这些班级由支教人执教的科目成绩大部分有显著提升,位列平行班前茅;有的班级平均分高于实验班;部分同学成绩已经超越奥赛班平均成绩,位列全年级上游。
“我在阿勒泰有着世界上最好的学生,没有之一。”支教人表示。
快速发展的阿勒泰地区二中正是用人之际。教学一线外,大部分有着学生工作经历的支教人凭借自身优势,活跃在学校各行政岗位。办公室、德育处、校团委、信息办、宿管办、心理咨询室均有支教人兼职办公。学生军训、学生业余党校、“东方杏坛”讲座、学生代表大会、班级风采大赛、班主任节等诸多活动中穿梭着支教人忙碌的身影。
“我们是年轻人,来这里就是为了做些什么,忙是应该的。再说,我们是南开人,南开,是实干的。”支教人心意如此。
作为不在南开的南开人,支教人始终未曾忘却自己南开人的本色。为人容止,为事公能,他们作为一个团队在阿勒泰代表着南开形象。
南开的荣誉与南开人的声名是支教人的恪守。
以身作则,勤恳兢业是支教人的准绳。
凭良心教书,用爱心育人是支教人的底线。
支教,一种传承
新疆首家中共青少年党史教育活动基地位于阿勒泰地区二中,入口的留言簿中,留着几个名字,他们是南开大学第8届研究生支教团。在他们的倡议与努力下,阿勒泰地区二中中共青少年党史教育活动基地得以建立。
阿勒泰二中历史教师李宇的办公桌上,一直摆放着几张照片,是她与南开大学第1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合影。
阿勒泰地区二中德育处的档案柜中保存着几本笔记,是南开大学第1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读书笔记。
阿勒泰地区二中教师业务QQ群中有一些不经常闪动的头像。他们已不在二中的教师序列中,名字都备注着“南开”。他们已在新的岗位上,但生命中已深深烙上了阿勒泰的烙印。
在一次教师聚会中,有人唱起了老歌《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感慨道,10年恍惚,支教人永远是年轻,显得他们愈发沧桑了。
2012年11月22日,14届支教团带领由他们选拔的地区二中“小水滴”志愿者前往阿勒泰市拉斯特乡寄宿制学校开展名为“大手拉小手”的志愿服务活动。该活动已开展四个年头。意为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大手”拉动地区二中志愿者的“小手”,继之以地区二中志愿者的“大手”拉动拉斯特乡寄宿制学校志愿者的“小手”。实现志愿服务时间与空间的传递。
同月,南开大学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立,并将于2013年暑期赴疆,接替14届支教团将这支爱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编辑:陈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