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军辉 摄影报道)1月20日,由南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组织编写的,记录了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对口服务新疆阿勒泰地区十年点滴故事的新书――《在路上》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2003年至今参加过以及正在新疆阿勒泰支教的队员们的文章。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为此书作序,勉励青年学子“秉公尽能、搏击人生”,用青春热血书写精彩“中国故事”。
这群南开学生的服务地是新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那是一所全地区最好,甚至在全疆都很有名气的中学。但是,由于位置偏远,师资较为紧张,繁重的教学任务让当地教师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外出深造、学习。南开大学支教队员的到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问题。经过严格培训,他们可以胜任全部高中课程的教学任务,有的队员还曾同时担任过不同年级的多个班的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之余,他们还发挥外语、文学、电子信息等专业特长帮助地区二中开办“东方杏坛”系列讲座、校园报纸《二中部落》、绿色网吧、“小水滴”学生志愿服务队、党史教育基地等品牌活动。今年,在16届支教队员吕松鸿、徐先一的帮助下,地区二中建立了校园学生电视台,这在全国高中里也很少见。
地区二中校领导和当地教育部门的负责同志不止一次地说过,在阿勒泰地区南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成为“一面旗帜”。
十年来,新疆已经成为这群支教队员们魂牵梦萦的“圣地”。新书《在路上》共收录了58位支教队员的72篇文章,其中包括心得、随笔、散文、诗歌、支教日记等多种文体。全书分为“走向未知的西部”“那些被叫作老师的日子”“小城阿勒泰的生活”“寻找民族的记忆”“我们为什么出发”等五编,详细记录了支教队员们行前对新疆的憧憬、地区二中的教学工作、西北小城的生活经历以及对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切感触。
对于这群青年学生来说,一年的新疆支教经历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支教的最后一课,15届成员马宇平给她的112名学生每人写了一份寄语,用印有“南开”字样的信纸,别上了一枚紫色的南开校徽,她想把母校的那种气质和自信传给他们。回到天津后,因为“止不住的思念”,马宇平整理出一本16万字的“新疆支教日记”。目前,已有出版机构愿意为她出版此书。
去年,14届支教团团长杨刚毅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但他突然做出了一个令朋友和家人十分不解的决定。他报名参加了201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是他继在新疆支教后,又一次决定到西部工作,这次的服务地是西藏。他曾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成就,而在于对社会有多大回馈,奉献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他希望“把自己人生的第一粒纽扣扣在祖国西部”。
已经毕业的12届成员李悦现在创业经营一家古琴馆,同时,他还从事冬不拉等新疆民族乐器的培训。支教期间,酷爱音乐的他师从当地哈萨克族艺术家巴合提,学习了冬不拉演奏。回到内地,他积极联系厂家为老师和新疆的朋友设计制作精美的民族乐器,同时开办培训班,为天津的青少年介绍民族音乐。
曾经支教过的南开学生现已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不论生活、工作多么忙碌,闲暇时刻,他们总会深情回忆那段支教的日子,因为那里留下了他们的青春。
“这是传递文化知识、点亮西部孩子梦想的十年。这是搭建友谊桥梁、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十年。”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在该书序言中说道,南开研究生支教团的同学们能够十几年来接续不断,在志愿服务中经受砥砺和磨炼,就是对南开“公能”精神的传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体力行。
据了解,1999年,南开大学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成为该计划的首批实施高校之一。自2003年始,南开大学与新疆阿勒泰地区建立联系,将阿勒泰地区第二高级中学作为定点支教服务基地,已累计派遣支教团志愿者143名。2014年,南开大学首次在西藏开辟支教服务地,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19名成员中将有5人前往西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